在武漢,有一個95后組成的志愿者團隊,發起人是襄陽國鐵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李超及他在武漢的同學。疫情爆發后,武漢作出封城及公共交通停運的通知,網上便有聲音說醫護人員上班不便,于是,李超有了做志愿者的想法。說做就做,李超聯合他的同學們立刻就組織了一個志愿者團隊。
志愿者們給團隊起了個很酷的名字-武漢獨立團,團隊的初衷是接送醫護人員、幫忙運送物資。建團次日群內醫護人員數量便已達五百人。每天醫護人員按照格式將需求有序發到群里,志愿者們根據時間安排接送,接洽成功后在群里報備。就這樣,李超每天都在武漢金銀潭醫院、協和醫院、武漢三醫院等醫院之間往返。李超回憶,剛開始服務時,父母考慮到他的安全問題,是有所顧慮的。直到有一天他送醫護去武漢三醫院的時候,看到病人看病只能騎單車和步行,看到無助的醫護因為趕著救病人卻打不到車,急得直哭的場景,他便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。把這一切都告訴了父母,而他的父母也理解了兒子,并全力支持他。
為了更好的服務醫護人員,團隊每天0點都會召開內部會議,一群剛剛進入社會的95后們用職場學會的匯報、管理、總結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效率,試圖更好、更快的多接送幾位白衣衛士,因為他們知道每多接送一位,可能就給一些患者帶去了生存的希望。
隨著疫情的發展,接送醫護變成了有組織的平臺活動,團隊接單很少,各地私人捐贈的物資到漢,成員們開始往一線配送這些物資,其中便包括襄潤(上海)國際貿易有限公司,潤芝女士及吳宗憲先生捐贈的機器(德國海豚-S8)50臺。
逆向而行的第十天,成員們互相說了再見,不是因為害怕而逃避,是因為有了政府的組織,一線人員得到了保障,為了不給國家添亂,這幫臨戰集結的獨立團員們默默退出,他們見過凌晨的武漢街道,彌漫痛苦,更充滿希望。
作為同事,我們為李超感到驕傲,我們迫切希望能為社會做些什么,讓大家看看危機時刻青年的作為,企業的擔當,因此我們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-不出門、延遲復工,襄陽國鐵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為疫情捐款5萬元,希望為這場戰爭盡綿薄之力。這場疫情讓我們看見,這個國家擁有最好的人民,這個時代擁有最好的青年。抗疫總攻號角起,齊心協力必勝利!